科技创新。1959年以来,遵循“科研为监测预报服务”的方向,以地球物理、地震地质为主要学科,多路探索,互相渗透,开展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和活动规律、地震预报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工程地震及震害预测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2002年以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组建了兰州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区域优势,瞄准世界地震科学前沿,重点以黄土地震工程学、电磁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地下流体等特色学科为主体,中国地震局(甘肃省)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引领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建设以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引领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150多项,发表论文1200多篇,出版专著15部,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等科技进步奖200多项,特别是“黄土地区地震灾害预测预防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报、城乡抗震设防、灾后恢复重建、次生灾害防范等领域,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依托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研究,在黄土地震工程、岩土地震灾害与防御、土遗址保护、黄土场地地震动特性等领域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为全国8个省区提供了防震减灾科技支持。利用科技资源,主动为社会服务,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成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地震科学考察成果为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广泛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希腊、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学科领域的地震科技合作,签署合作协议30多项,邀请16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人才培养,目前拥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硕士点,一个土木工程共建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先后为地震系统、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培养硕士学位以上的地震科技专门人才300多名。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参会代表达1200多人;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方法学术会议,27位外宾参会并作学术报告。多手段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和野外实习台站、相当规模的实验室、图书馆、先进仪器设备,主办《地震工程学报》,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提供了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