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完成工程安全、综合减灾与科学研究等服务,黄土地震工程研究室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黄土地区场地地震效应与地基液化处理技术研究
成果已在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天水市地震小区划、陇南市地震小区划和郑西客运专线、宝兰客运专线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在兰州、天水和嘉峪关等城市抗震地段划分,饱和新黄土液化判别、饱和新黄土基桩考虑液化的抗震计算,兰州、天水、嘉峪关市区场地区划图和兰州、天水、庆阳市区黄土地震滑坡危险性、新黄土震陷、饱和黄土液化势区划图中均充分吸纳了本项研究的核心成果;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2篇。2015年获得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
石窟文物抗震防护技术对策研究
成果曾用于指导敦煌莫高窟南区崖体加固,对锚杆加固技术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取得较好效果;在安西榆林窟以及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地震后马蹄寺石窟的抗震防护加固和文物灾害综合防治中得到了借鉴和参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4篇,其中EI 收录10篇,ISTP收录5篇,CSCD收录26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2013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黄土动残余应变估算模型及其场地震陷性概率评价方法
成果发表SCI/EI收录论文8篇,他引次数总计16次(SCI数据库12次,EI数据库4次)。成果不仅对我国西部黄土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土动力学乃至土力学领域理论研究方法、提高相关领域的科学认识,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同时,在实现相应岩土地震灾害风险防控方面,具备较强的推广应用性。2015年获得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黄土震陷变形的微结构控制机理研究
成果建立的方法在于揭示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变化的力学效果,同时着眼于对近些年黄土地区地震现场的一些突出灾害现象的反演与解释,具有较大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在理论上有一定创新意义。成果发表EI收录及核心收录的学术论文10篇,引文应用效果较好。2014年获得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饱和黄土液化室内测试的低反压饱和法
成果提出的低反压饱和方法,已在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室内测试中被全面应用,为黄土液化势评判的应用性研究以及黄土液化基本特性等基础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试验条件支撑。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EI收录及中文核心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6篇。2015年获得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与地基抗震技术研究
该成果可为粉煤灰在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对于实现黄土地区工程施工材料本土化、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现已在甘肃地区黄土场地建设工程地基设计与处理及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停车场地基及股道路基处理等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成果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EI论文9篇,论文累计被他引19次;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7年获得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