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震害防御 >> 工作信息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甘肃省市县基础能力稳步提升

发布时间:2017-09-28 16:57:5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地震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重新修订印发《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聚焦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践行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要求,不懈推动依法减灾、科学减灾、合力减灾,夯实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切实提升城乡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甘肃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不断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体责任,强化了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14个市州均成立有地震局,86个县区中68个县区成立了专门的地震局或防震减灾办公室。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逐年增加市州、县区地震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完善了队伍建设,优化了体制机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积极推进目标责任考核。与全省各市州地震部门签订防震减灾目标责任书,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市、县委县政府主动担当,领导有力,将防震减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重点在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四个纳入”上狠下功夫。“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十八大以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思想上更加重视,举措上更加有力,省、市、县工作经费大幅度增长,有力保障了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发展。

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系。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治理体制机制,依法履行两个办公室(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省、市政府发文明确两个办公室设在省、市地震局,充分发挥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联动作用。每年都结合重点工作任务,分别由政府相关领导和地震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带队,对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和应急准备情况进行现场督查,有效的调动了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市、县各级地震部门以我局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省局项目建设任务,努力改善市县监测基础设施,大力改进观测条件,加快提升信息网络、数据共享等服务水平。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地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敦煌莫高窟地震监测系统”由我局和敦煌研究院共同承建完成;省市地震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天水市、陇南市、合作市、舟曲县等地震小区划项目以及农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等;陇南市地震局承建了11个市级项目,市地震局新办公楼和姚寨沟地震监测中心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立了台网中心、测震中心和强震动中心;兰州、平凉、白银、酒泉、武威、天水、甘南、陇南等市州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兰州市建成七里河百合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嘉峪关市建设地震科普馆并通过验收;平凉市和临夏州永靖县争取到中国地震局基层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张掖市地震局联合市教育局建设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馆已基本建设完成。项目建设拉动了事业发展,使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扎实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我局编制印发了《甘肃省地震监测规划》。指导市县建成了多学科、密度适中的前兆及测震台站。目前我省有59个县区建有地震观测台站,占全省县区总数的69%,共建成地震观测台85个,涉及测震、地下流体、水位、水温、电磁、地电、应变等多个测项。强震动台站基本覆盖全省各县区,市县台网成为省局专业台网的有益补充,为全省地震监测预测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市州地震局对省内多起破坏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和震后趋势判定,并及时上报和通报各级政府,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群测群防工作卓有成效。在我局的具体指导下,全省市县地震部门立足短临预报,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捕捉临震异常信息,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共建立宏观观测网点共2388个,防震减灾助理员2741人。各市县地震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完善宏观异常落实和资料收集上报责任制度,落实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财政补助经费,加强“三网一员”管理和培训力度,明确工作职责,积极拓展“监测、预报、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白银建设13个市级骨干宏观测报点;陇南在全市195个乡镇设有防震减灾工作站,实现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天水收集汇总了全市地震灾情速报联络方式并编印成册;张掖建成覆盖65个乡镇街道、760个行政村的群测群防网络,在甘州区新建成2个地震宏观观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金昌、临夏、平凉、嘉峪关等市州对群测群防员进行登记和培训。

城乡抗震设防水平显著增强。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 甘肃省抗震安全农居工程活动断裂分布图>(1:50万)、< 甘肃省抗震安全农居工程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50万)的通知》和《甘肃省加快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意见》。我局参与编制并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将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到了城乡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14个市州全部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完成了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石油化工、铁路、核工业、电力、民航等系统的大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每年省市县审批抗震设防要求约1300余项。大力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现状,其减灾实效在门源6.4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中得到充分显现,我省城乡抗震设防水平显著增强。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长足发展。健全修订并完善了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及数据库,形成了以各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重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操作手册为指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平台,不断更新完善应急基础数据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动应急演练,各级政府风险决策水平和部门联动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天水、金昌成立甘肃东部和西部两支区域性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市州新组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和地震灾害志愿者队伍400余支,我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抢险和抗震救灾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重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操作手册被中国地震局在全国推广借鉴。白银、酒泉、天水、陇南实现地震应急视频指挥系统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建成了省、市(州)、县(市、区)灾情速报网络和覆盖全省并兼顾临近区域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及全省地震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

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成绩斐然。5年来,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成效显著。在中国地震局全国市县防震减灾工作考核评比中,屡获殊荣。平凉、白银、酒泉、陇南、兰州市等5个市州地震局16次获得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其中,平凉市5次,白银市4次,酒泉、陇南市各3次;陇南市地震局还获得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和防震减灾法制工作先进单位;肃州区、泾川县、静宁县等21个县区26次获得全国县级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白银市地震局马创元等17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同时,在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质量考核中,平凉和白银市分别获得2012、2013年度先进荣誉称号,陇南市获得2016年度优秀荣誉称号。

5年来,我局在中国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指导下,结合我省实际,服务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全面提升市县基础防震减灾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在法规政策制定、防震减灾规划编制、重点项目设计实施、年度工作任务部署、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和项目经费补助、市县队伍培训与工作指导、与市州党委政府沟通协调等方面,坚持省市县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将市县工作布局其中,市县地震部门也形成全局观念,积极建言献策,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军地兵地协调、行业支援、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省市县“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机制已建立,为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