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单位概况 >> 发展历程 >> 正文

发展历程(二)

发布时间:2023-02-23 09:55:1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地震监测。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1954年国家在甘肃境内开始布设地震台站,1969年以后,省内全面开展以捕捉地震测震、前兆信息为主的监测工作,大举组建区域台网。开展了测震、地电、水化、地形变、地应力、地磁、重力等多手段观测和测深、重力、地形变等流动观测。经过长期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全省建成了集测震、前兆、强震动台网,天祝前兆、强震动衰减台阵,地震烈度与预警示范系统、前兆流体流动观测系统、兰州大尖山核查台阵、兰州热红外卫星遥感观测站、中法国际合作地震观测台网、市县及企业地震监测台站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地震观测网络。地震监测台站发展到360多个,其中测震台47个、强震动台240个、前兆台65个;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高,能够有效监测省内及周边地区大于2.5级地震,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8级,边缘及邻近区域监控能力可达2.3级,在5—6分钟内准确速报震中,震后5分钟内产出地震烈度速报。20年来,地震观测资料质量在全国统评中获得前三名420多项,居全国前列。组织开展兰州地震预警示范系统预警试验,获取了一定数量的预警信息及烈度速报结果。

地震预报。甘肃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地震预报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的单位之一,先后提出了地电学、大地电磁测深、波速异常、水化学及地下水等十多种预报地震方法。地震预测预报坚持走科研与预报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区域特点的综合性预报指标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新预测预报方法,深化会商机制改革,建立了周、月、半年、年度会商制度。目前我省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总体是中长期预报效果较好,震后趋势判定较准确,短临预测预报尚属世界性科学难题,有待创新突破。近年来发生在本省境内的多起破坏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中期、一定程度的短期和准确的震后趋势判定,为政府地震应急准备和抗震救灾提供了依据。其中,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成功的短期预报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中国地震局的肯定。